中医基础理论——脾与胃
脾
脾的位置在腹腔上部,隔膜下面,与胃以膜相连。藏象学说的脾系统从解剖位置来看是现代医学中的脾和胰,但生理功能上远超过这两个器官,中医认为脾为气血生化之源,有后天之本之称。。五行属土,为阴中之至阴,与四时之长夏相通应。
脾的生理功能可以概括为:主运化、升清、统血,在体合肉,主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在志为思,在液为涎。
主运化
“运”是运送,“化”是消化吸收。脾能把饮食转化成水谷精微和津液,将其吸收后转运到全身。用于维持其他脏腑正常生理活动的主要营养来源是靠脾来运化,所以脾是后天之本。
运化水谷
食物经过胃的初步消化和小肠的分清别浊后,再通过脾运化成水谷精微,一部分自己吸收后转输至全身,另一部分上输心肺化为气血散布全身。水谷精微是化生气血的物质基础,所以脾也是气血生化之源。
脾的运化功能正常,消化吸收都没问题,全身脏腑都能得到营养正常运转;若脾失健运,不仅会出现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等消化系统症状,长期下去还会引起气血不足和其他脏腑的病理变化。
运化水液
脾除了运化食物外还要运化水液,负责水液的吸收转输,配合肺和肾,对人体的水液代谢起到调节作用。脾处于中焦,在人体中起到枢纽作用,不仅要把人体所需的水液转输到全身,还要把各个脏腑用剩下的水液转输给肾,再通过膀胱排出体外。脾运化水液功能健旺,不仅各个组织能得到足够水液滋养,还能让停留在体内的水液不至于过多而产生水湿、痰饮等,这也是“脾虚湿困”“脾为生痰之源”的原因。
主统血
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运化的水谷精微不仅是血液生成的主要来源,前面“精气血津液”中讲到气为血帅,血随气行,气对血液有固摄作用,所以脾也有统血的作用。脾运化功能正常,气血充盈,血液行于脉内而不溢出;脾运化功能失常,气血无源生化,就会气血亏虚,容易引起出血,常见的皮下出血、便血、尿血大多都是因为脾虚导致脾不统血引起的。
主升清
脾主升清说的是脾的生理特性,升是上升,清是精微物质,指脾将运化后的精微上输心肺,并有维持人体脏腑位置恒定的作用。
脾气和胃气一升一降,共同完成运化过程中的升清降浊。如果脾气虚衰,营养物质得不到上输,不仅气血生化无源,还会引起代谢失常的病变,常见症状有神疲乏力,泄泻等。脾气主升还体现在维持人体脏腑位置恒定上,如果脾气(中气)下陷,容易出现胃下垂,肾下垂,子宫脱垂,脱肛等问题。“脾宜升则健”,说的就是脾气的气机运动要以升为主,脾的生理功能才能正常。
此外脾还有个生理特性就是“喜燥恶湿”,因为脾的功能失常会影响到运化水液,容易生湿,而湿邪又最容易困脾导致脾气不升,形成恶性循环,所以脾主湿而恶湿。古有名言“治湿不治脾,非其治也”,这句话倒过来也通用,说明治疗脾虚时,不仅要健脾还要加上除湿。
在体合肉,主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在志为思,在液为涎。
脾运化水谷精微,成为气血化生之源,最容易表现出来的就是肌肉是否紧实,四肢是否健壮。一个瘦弱的人,脾功能一般都不太好。
开窍于口主要是可以从食欲口味来判断脾的功能状态,脾运化功能失常,就会出现口甜口腻,食欲不振等问题。其华在唇,脾气旺盛,气血充足,唇色红润;反之,则唇色无华。
在志为思,如果思虑过度就会影响人体气的正常运动,气结于中,就会影响到脾的升清功能。
在液为涎,正常情况唾液应该不溢于口外,如果脾气不足,往往会导致唾液分泌失常,睡觉时就会自行流出。
胃
胃与脾相表里,胃经与脾经相通,五行属土属阳。又称胃脘,分上脘、中脘、下脘三部分,位于腹腔上部,上接食道下接小肠。主要功能是受纳和腐熟水谷。胃气有以降为顺,以通为用的特性。
胃的受纳和腐熟水谷功能是整个消化系统的基础,胃的受纳功能失常,就会出现纳呆、厌食、胃脘胀闷等症状;胃的腐熟功能失常,就会出现胃脘疼痛、食滞等症状。只有胃的纳和脾的运都正常,才能将饮食化为人体所需的水谷精微。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