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杂志

中医也有大数据,您知道吗?从中医视角说给您

 

大数据(big data),指无法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进行捕捉、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是需要新的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

简单点说,大数据就是巨量数据的整合。

中医是历代医家一辈子的经验总结,仔细一想,岂不也是大数据?

常规的数据处理都是线性的,条件推出结论,用if从句。西医也是一样,查出什么问题,给出什么样的治疗:异常反应(消炎、镇静),平衡失调(调血压,调血糖),异物(手术、放疗)。

西医的数据处理

一个感冒的病人来了,西医就开始了数据处理:

炎症消炎:头孢、阿奇、红霉素;

发烧退热: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

鼻涕多抗过敏:苯磺酸氯苯那敏;

咳嗽的镇咳:右美沙芬。

治疗都很对症呀,有什么问题吃什么样的药,完全没有问题,但为什么许多人就是反反复复好不了呢?

陷入了线性思维的盲区,无法解决矛盾的问题。看似严密的逻辑却问题重重:

体质虚一直用消炎药会不会更容易感冒?

发热是体内杀菌的外在表现,退热会不会让体内细菌繁殖更多?

这个人很容易患支气管炎,一直用镇咳药,肺里面的脏东西会不会越积越厚?

有的时候把西医问急了,就会说,你看不看,不看会更重,他没有更好的方法。

怎么办呢?

这就需要大数据。整体分析,解决矛盾。与中医的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不谋而合。去追其根本,同一种细菌的感冒,每个人的表现是不同的,有的人表现是冷,有的人表现是发热,有的人是拉肚子。表现不同,治疗不同,体质不同,治疗又异。怎么能用一套治疗方案呢?

中医西化

现在很多中医西化了。一看病,也是什么样的症状开什么样的药:有炎症的就用金银花、大青叶;咳嗽就上百部、款冬花;月经不止就用棕榈炭、血余炭等。简单、线性的辨证,总也治不好。

中医的思维都去哪儿了?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言:“治病必求于本”。

本在于何处?

整体辨证。症状千变万化,证型也千变万化,简单的几个方案是远远不够的。《道德经》言“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千变万化,不离阴阳。

气血津液,脏腑为本。中医一开始就站在了理论的制高点,这也是面对SARS中医远比西医有效的原因。整体的思想,辨证考虑多个矛盾,细节上再加以严密细致,这就是大数据的方法,也是中西医结合的道路。

上一篇:中医对痛风就束手无策吗?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