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杂志

基于专硕与规培并轨合一的中医专业研究生培养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以下简称规培)作为医学生毕业后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医师诊疗水平和医疗服务质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自2014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31次会议上审议通过《中医专业学位设置方案》[1]后,中医硕士、博士成为独立设置的专业学位,至今报考中医硕士专业学位(以下简称专硕)的人数逐年递增,中医学硕士研究生已逐渐成为传统医药卫生行业的主力军,其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也直接影响我国传统医药卫生行业的发展。之后,国家卫健委也提出了“专硕”与“规培”的有机衔接即“并轨合一”的培养模式[2],在新的培养模式下,专硕的培养方案也成了备受关注的话题。本文从科研能力、临床基础知识、专科知识结构等方面,分析基于“并轨合一”专硕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探讨相应的解决方案,以期为传统中医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助力。

1 并轨合一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1.1 科研与临床权重失衡,科研能力欠缺 随着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医学已经由经验医学逐渐转向循证医学[3],而科学研究对于指导临床实践、提高临床诊疗水平、维护和保障人类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一名医生不仅需要掌握良好的临床技能,还需要有一定的科研掌控能力。但在我国实施“专硕”与“规培”并轨合一的培养模式之后,专硕的培养方案多以临床实践为主,忽略了科研能力的培养,科研与临床处于割裂状态,且专硕毕业论文的要求相对较低,多数专硕在完成毕业课题时只会做一些简单、快捷的科研设计,未能形成完整的科研设计思维,这对于现阶段发展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是远远不足的。而且,大多数专硕学生只重视临床技能的提升以满足临床工作要求,而忽视科研能力的培养。在考虑到专硕学生的临床实践质量与培训时间后,许多规培基地压缩科研知识的教学时间,精简课程,如科研方法学、循证医学等大多采用网络授课的教学方式,此种教学方式虽然给予了学生上课的方便性,但因缺乏学习主动性及相应的监督制度,许多学生未能深入学习科研基础知识,不利于其后期开展科研活动。一项对医学生科研能力的调查结果显示,在608名医学生中,仅有134名参加过科研培训,31名医学生对科研活动无兴趣甚至厌烦,占用规培时间、缺乏导师教导及科研知识薄弱是学生不愿参与科研活动的三大原因[4]。专硕培养期间临床技能、科研能力培养权重严重失调,造成专硕学生重临床、轻科研,远不能达到并轨合一培养模式的培养要求。

1.2 第一阶段基础理论不足,轮转科室全而不精 规培是医师成长道路上必不可少的环节,对于培养高层次临床医师、提高医疗质量极为重要。根据规培要求,规培的第一阶段学生需完成通科能力训练,培养诊疗思维,掌握相关科室诊疗的基础技能。但在临床工作中,良好的诊疗思维与操作技能需要丰厚的基础理论知识支撑,对于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轮转科室所采取的培养方式大多是上级医生带领学生查房,学生通过参与管理病床来学习该科室的基础理论知识及相关疾病知识,而未对学生进行该科室基础知识与疾病知识的系统培训,造成学生对该科室基础理论知识及相关技能掌握不全,导致其在接诊及治疗患者时不能全面解读患者的相关信息,机械化地套用书本中罗列的典型症状,而忽略了疾病的多样性,形成片面的诊断思维。规培轮转的二级学科包括中医内科科室(心血管内科、呼吸内科、消化内科等)、中医外科科室(皮肤科、骨科等)、妇产科、儿科、相关医技科室,还需根据不同学科背景轮转与本专业相关的科室;完成以上科室轮转时间为24个月,每个科室轮转时间为1~2个月。一方面,虽然二级学科设置全面,但轮转时间短,转换率快,导致轮转科室未能对学生进行全面性、系统性及规范性的临床培养,学生即便能记住通过跟随上级医生查房、参与病床管理所学到的相关知识技能,也未能将其灵活地应用于临床实践中;另一方面,规培基地一味地按照规培要求设置轮转科室,未考虑各科室发展的不均衡性,给部分科室造成极大的教学压力,带教医生无法全面顾及每一位学生,导致基础理论教学不全面,且部分科室存在医生人数(包括规培学生)多于患者人数,学生管床率较低的现象[5],也导致大部分学生只能通过书本学习临床操作技能,而未能将其应用于临床实践,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动手能力,造成全而不精的局面。

1.3 第二阶段专科知识结构缺乏,纵向面不广 据规培要求,第二阶段为为期9个月的专科能力训练,学生应在此阶段对所学专业进行定向性学习。大多数规培基地的培养方案是将学生归置于本专业科室9个月,进行专科能力的定向性培训,这有利于学生掌握本科室基础知识与临床技能,但却限制了学生对于专科知识的结构建设。就知识结构而言,任何学科都不能脱离其相关学科而独立存在,医学生的知识结构应为“金字塔式”[6],专题知识作为塔尖,依次往下为专科知识、各交叉学科知识、医学人文知识等,所以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不仅需要重点掌握本学科的知识技能,还需掌握交叉关联的其他学科知识等。目前在专科教学中,往往存在知识结构单一、缺乏跨专业及交叉学科教学的现象[7],将本专业背景的学生固定于本科室进行培养,学生通常只能从单一角度剖析本科室病种,而未辐射至多个关联学科进行比较学习,造成学生专科知识结构缺乏。山西医科大学的研究显示,90%的学生认为自身知识结构不合理,53.7%的学生认为自身知识面狭窄,存在难以应对临床实践的情况[8]。所以,优化学生专业知识结构有利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