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杂志

应对“三伏”滚滚热浪 中医教你度夏小妙招

 

此外,夏天昼长夜短,且夜温较高,影响睡眠,人们往往很容易疲惫。宋医生建议,每天保证7小时睡眠,尽量在晚上11时前入睡,午餐后别立即午睡,餐后半小时再休息,时长以半小时到一小时为宜,“合理规律的作息有助于提高身体免疫力,保持饱满的精神状态和高效的工作效率。”

全媒体记者 冯梦苓 通讯员 张汶汶

俗话说,“夏天吃苦赛进补”。中医认为,苦味入心能清热解暑,燥湿坚阴,清除人体内的湿热,调降心火,平衡身体的阴阳,有助于养心护心。为此,宋医生建议市民不妨吃一些苦瓜、苦菜、莲子心等苦味食物,既符合天时,也符合身体需要。而且,吃“苦”还能刺激味觉神经,起到健脾开胃、增加食欲的功效,可谓是好处多多。

适量运动规律作息

短暂的降温后,我市又迎来了35℃+的“超长待机”。高温天气容易情绪激动、烦躁不安、困倦乏力,导致相应的脏腑功能失调,极易发生中暑、空调病、急性胃肠炎等夏季常见疾病。那么,市民该如何度过潮湿闷热的炎夏?慈溪市中西医结合医疗健康集团(慈溪市中医医院)内科主治中医师宋增杰给市民带来了一些防暑养生建议。

夏季防暑

“中暑后的急救也要科学适当,否则反而会起到反效果。”宋医生表示,很多市民认为藿香正气水是治疗中暑的“神药”,其实这并不完全正确。在中医中,中暑分为两种,阳暑和阴暑。阳暑是暑热之邪所致,而阴暑是夏季贪凉,外感风寒,内郁暑湿而为病。通俗来说,阳暑是“热”出来的,而阴暑是天太热吹空调或吃冰饮“冻”出来的。

饮食宜清淡

“藿香正气水主要应用于解表化湿、理气和中,用于内伤湿滞或夏伤暑湿所致的‘阴暑',如果阳暑患者服用,不但不能起到防暑效果,还会加重中暑。”宋医生建议市民,“阳暑”的患者可以服用人丹、克痢痧等药物。

高温天,人的情绪特别容易出现起伏,甚至出现脾气暴躁、心神不宁等情况,容易导致不少疾病。《黄帝内经》就提到“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就是这个意思。宋医生建议市民,夏季要调适心情,注意保持心情舒畅、胸怀宽广,避免情绪剧烈波动后引发高血压、脑血管意外等心脑血管病。

心情宜舒畅

这些误区要注意

【来源:慈溪新闻网-慈溪日报】

少喝冰饮多吃“苦”

此外,需要提醒的是,夏季不宜豪饮冰水或冷饮,虽感觉一时畅快,但由于贪凉而招致寒邪,易诱发急性胃肠炎,甚至是急性心脑血管疾病。“尤其是运动后的补水,要‘少量多次',不宜过快过猛。”宋医生解释,身体大量出汗,人体内的水分、电解质会大量消耗,如果只是大量喝凉水,会导致人体出现稀释性低钠、氯血症。建议少量、多次、小口喝,也可喝一些常温的淡盐水或运动饮料,补充体内电解质。

暑伏天高热逼人,即使正常人也会“无病三分虚”,此时,可以在食谱中适量增加各种营养成分。“暑伏天的食谱要注重膳食均衡,易清淡多样易消化。”宋医生表示,食材应以营养丰富的蛋白质和当季蔬菜为主,酌情添加姜、葱、蒜、醋等辛香调味料,忌食油腻和辛辣之物。

那么,如何调适心情、宣泄烦躁呢?可以选择做一些缓和的运动,比如徒步走、慢跑、游泳、瑜伽、太极拳等运动强度小的项目进行体育锻炼。时间最好选择清晨或傍晚,在河边或树林周边进行室外运动,每运动20分钟,应休息5至10分钟,每天运动时间不宜超过1小时。出行需要做好个人防晒准备,如戴帽子、打遮阳伞等,并注意及时补充水分,有条件者可随身携带防暑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