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杂志

学中医,死记硬背是否有必要?

 


有些人觉得现在搜索太方便了,学习中医,不用死记硬背,只要有辩证的思路,百度、方剂、中药一应俱全。

理论上是可行的。

其实是不可行的。

如果每天只有三到五个病人,手术似乎还可以。如果一天有二十到三十个病人,那基本上是行不通的。如果在医院的门诊工作,每个病人只有三五分钟的时间,这是绝对行不通的。

有两个原因:

第一,需要时间。

点击搜索按钮真的很快,但是查看搜索结果需要时间。网上的信息真假混杂,质量参差不齐,重复的内容很多,很难分辨。需要半个小时或一个小时才能找到您认为可以的信息。

雨秋对这方面有着深刻的理解。我建的中医文本数据库的内容比较权威。都是发布的内容,基本没有重复的内容。如果搜索关键字的特异性很小,或者相关内容很多,那么一次搜索就会出一两百本书。再次查看搜索结果,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得到。

而且如果你在脑海中记住了这些知识,只需要片刻的时间去思考,这个时间可以忽略。

因此,如果您想快速做出反应,就必须将其牢记在心。使用时速度很快。

二、真假。

网上的内容真假难辨。

相同的配方名称,不同的成分和剂量。

同样的中药,比如附子,有的说毒性很大,有的说毒性不大,一个人一次喝200克就可以了。

以哪一种为准?

对于同一种病,不同的医生有非常不同的经历,甚至截然相反。

比如治疗中风,孙思邈就喜欢用玄冥汤系列的方子。后来医生认为用玄冥汤治疗中风是致命的。如今,不少医生也认为,逍遥明汤有生命危险。是治疗中风的重要方剂...

我看过我找到的文章,但是我可以用消玄明汤治疗中风吗?还是问号。应该听谁的?

同时治疗中风的方子那么多,到底哪一个合适呢?不能一个一个试试吗?病人不愿意。

这是中医爱好者经常面临的困境。

每一种方剂和药性的知识都需要专门研究才能掌握。靠搜索是不可能掌握的。我脑子里没有记住一定数量的中医知识,更无法分辨真假,更别说使用了。

死记硬背中药和方剂,背诵的时候真的很麻烦,但是看医生开药方之后,节省了很多时间和精力,性价比很高。

有些人认为你只需要记住药物的性质,不需要记住处方。看医生时自己开处方就够了。应该有医生这样做。然而,历史上的名医,如张仲景、孙思邈、李东元、张景岳等,都将其临床行之有效的经验和方剂写在了书中,并流传至今。如果真的只需要掌握药性,这些书能流传至今吗?

当然,如果只背方子,不专门学中医知识,那肯定不行。我只背方子,临床上只组合方子,没有加减法,可能是组合到治好某个症状的全方。

总结起来,学中医,死记硬背是唯一的出路。死记硬背,不一定是好医生,但不死记硬背,基本不可能成为好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