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杂志

洪水退后,中医防疫有良药

 

作者:南昌大学计春旺

近日,多地连续暴雨、暴雨,部分地区发生洪涝灾害。疫情防控是一项不容忽视的重要任务。中医药具有检测简单有效的特点,可以更好地服务偏远地区受灾群众的自我保护。

1.药浴和身体清洁

洪水造成大量的人和物浸入水中,特别是有些人可能长时间被困在水中,因为有大量洪水中的病原菌。一旦发生皮肤损伤,细菌就会趁虚而入,进入皮下淋巴管,引起局部皮肤溃疡。因此,任何有伤口的人或糖尿病患者都应及时清洗伤口。 《素问·听法轮》提出:“雨后三浴,止汗。”清代刘松峰《松风说疫》也记载:“用川芎、藏竹、当归、灵香各用,分等份沐浴,煎浴三遍泄汗,闻臭者不病。 。”水灾过后,可用无菌盐水洗身,也可用艾叶、大绿叶、金银花、马齿苋、地肤子、蛇类等,每10克熏洗臭虫等中药。药浴后冲水,晾干衣服,清洗干净后,用碘伏等消毒剂对伤口及周围皮肤进行消毒。擦拭消毒时,棉球要由内向外轻轻擦拭,棉球用于擦洗伤口周围皮肤的擦洗器,切忌擦在伤口内表面,如果经期妇女下半身湿透,应及时用清水清洗外阴,而不是阴道。清洗后,最好用生姜和红枣煮水饮用,或用艾灸热敷小腹,防止寒湿侵袭引起痛经、不孕等妇科疾病。外阴黄、臭、烧灼痛,尽快去医院就诊。

二、防病食疗

由于洪水不可避免地造成水和食物污染,肠道传染病是洪水之后最常见的传染病。例如由痢疾杆菌引起的细菌性痢疾,患者的主要表现是腹泻、粘液脓血便、里急后重伴有寒战、高热、腹痛等,严重者可能出现感染性休克或中毒性脑病.例如,由甲、乙、丙类伤寒副伤寒杆菌引起的伤寒、副伤寒,主要表现为持续高热、特征性中毒症状、脾肿大、玫瑰疹、白细胞减少等。严重者可出现肠出血、肠穿孔等并发症。另一个例子是由甲型肝炎病毒引起的甲型肝炎。患者多表现为乏力、食欲不振、肝肿大、肝功能异常,部分患者有明显黄疸。儿童易患肠道病毒引起的手足口病,表现为口痛、厌食、低热、手足口等部位出现小疱疹或小溃疡。少数儿童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和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因此,要时刻严防“口病”,不喝生水,不吃变质的食物,不吃淹死的禽畜,不吃发霉变质的食物,不使用污水。洗水果、餐具和筷子。用餐时搭配一些抗疫药方,如马齿苋60克,粳米100克,煮粥,加少量油盐,一日两次食用;或鲜马齿苋100克,捣烂滤取。也可与适量蜂蜜同服;或者大剂量的马齿苋可以煮熟后冷藏。或10煎梅汤,饭前空腹饮用。或用适量荷叶、紫苏叶、姜等汤和粥。或者在肠道传染病流行期间,每天生吃一到两头大蒜。

3.药烟排毒

洪水消退后,要注意环境卫生,及时对被洪水淹没的房屋内外进行消毒杀菌工作。可以使用“84”消毒液。还可以借鉴古代中医空气消毒法,通过烧白术、艾草等芳香中药祛湿,起到杀菌消毒、祛湿除垢的作用。具体用法:按艾叶、白术、白术各10克每100平方米用量,置于待杀屋正中,关门窗,开灯,抽烟30分钟,一天一次。由于白术、当归难引燃,可与艾蒿一起捣烂引燃。也可将白术、当归用95%酒精浸泡一天,捞出沥干,与艾条混合点燃,熄火,抽烟。杀灭完成后,打开门窗,保护空气流通。由于洪水会导致淹死的家禽和牲畜无法及时掩埋和处理,加之现在炎热的夏季、炎热的天气和潮湿的土地,腐败的动物尸体导致大量细菌、蚊子和苍蝇滋生和繁殖。传播,而且很容易传播病菌。因此,有必要改善环境。在此过程中,谨防钩端螺旋体等人畜共患病的发生。钩端螺旋体通过受损的皮肤和粘膜进入血液循环,引起菌血症和毒血症。患者常见症状为高烧、头痛、全身酸痛、小腿痛、结膜充血、淋巴结肿大。患病者多为中青年,接触受污染水源或溺水动物尸体者易感。在环境整治过程中,除了戴口罩和手套外,还可以将艾草、白术、当归、丁香等药物装入透气性好的布袋中制成香囊挂在身上。它还具有抗病毒功能。防疫的作用。

四个。药灸强身

《素问·针法论》:“闻五疫后,易互相传染,不分大小,症状相似,无救治疗愈。不相变者如何得?...不相交者,正气在内,邪气不可动,避其毒气,天不返,气从脑,即就是,不要作恶。”有两层意思。一是传染病的特点是,无论成人还是儿童,症状都极其相似,而且可以相互传染。二是正气存在于体内,病原不易感染侵入人体,人体也可以避免毒气的侵袭。长期实践证明,中医灸法对提高人体正气有可靠的作用。 《卞却心书》宣讲:“救命之法,焚艾为先。”艾灸可“强根、护身、熏本,而除诸病、五脏之痛,护其五脏。故古人在未病时极重视灸,以免感染肠道。水灾后易发生传染病,宜灸足三里,足三里是胃经与土经结合的穴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