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杂志

行医一辈子,退休前一位老中医的感叹“为人不

 

大家好,我是中药刘医生 在我国传统文化里,有两个价值观是必须知道的:一是“不为良相,即为良医”,这是对国家忠诚的价值取向;二是“为人子者不可不知医”,这是孝道文化的价值取向。在人们重视健康的今天,学点中医和传统文化中的养生知识,无论对工作、对父母的孝敬和自身健康是非常有必要的。

不为良相,即为良医(图片来自网络) 一、“不为良相,即为良医”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一文中的名句,他的这一人生价值观对后人影响巨大。作为一个国民,无论在什么时候,都要把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为祖国的前途和命运分愁担忧,为天底下的人民谋幸福,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一文中充分表达了他的远大政治抱负和伟大的胸襟胆魄,这是人生最大的价值和生命的最大意义, 其不知,范仲淹还有一个更具体的人生价值观,即“不为良相,即为良医”的人生主张。他的这一人生主张是有渊源的。 范仲淹原籍是苏州,两岁时父亲不幸去世,母亲谢氏改嫁到山东长山朱家,改名为朱说。继父官职低微,薪俸微薄,仅够养家糊口。范仲淹自小勤奋刻苦,他就读于应天书院时,每天煮一锅稀饭,当凉透后再分为四块,早晚各食两块,中午不食。由于营养不良,因此他的身体很羸弱,中年以后,多病缠身,从此自学医术,掌握了许多养生治病的方法。也就在那时,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 据说,有一次他遇到一个算命先生,他问道:你看看我以后能当宰相吗?算命先生说:小小年纪,志向可不小,你是不是想的太大了?”范仲淹又问:那你看我可不可以当医生?算命先生很好奇地问:为什么又想当宰相,又想当医生呢?范仲淹回答说:唯有成为良医或者良相可以救人于苦难。算命先生赞叹道:你有这个存心,真良相也!

后来,范仲淹果然当了宰相,他与北宋士大夫共治天下,积极倡导“不为良相,即为良医”的主张,得到天下士大夫的响应。 做良相可以救国,做良医可以救民,他的这一主张和学风在士大夫中学习医术蔚然成风。因此,北宋在一段时间里,不仅是儒学发展的高峰期,也是中医发展的高峰期,朝廷还成立了校订医书局,大量印发医书,还设立了医官,因此有了儒医这一名称。“秀才学医,笼中抓鸡”这句俗语也源自于北宋,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北方称医生为大(dai)夫,南方称医生为郎中。 范仲淹的政治主张和人生价值观取向非常值我们学习和深思。

二、“为人子者不可不知医” “为人子者不可不知医,不知医为之不孝”,这一观点出自李元忠等孝母的故事。李元忠是东魏大臣,赵郡平棘人氏。 李元忠的母亲年老多病,为了解除母亲的痛苦,李元忠专心医道,研习积年,不仅治好的母亲的病,还求助了不少人。他的族弟之母也是体弱多病,遍求医生不能治愈,于是自学针药,治好了母亲的病。隋许道幼年时,母亲病患多年,他长大后遍寻经方,认真研究,成了当地的一名名医。 “为人子不可不知医”这句名言出自唐朝著名诗人王勃。王勃不仅诗文写的好,他还是名懂医术的高人。他年少时就留心医药,博览医书,立志要做一名医生。他12岁时便负笈去长安,拜曹元为师,学习了《周易章句》、《黄帝內经》、《难经》等经典医著。

唐代著名医家王焘,由于自幼多病,常和医药打交道,从而对医学发生了兴趣。他的母亲南平公主身体也不好,他十分孝顺,常常是衣不解带地照顾母亲,还阅读了大量医书,寻找灵方妙药,为母亲救治。王焘曾经担任徐州司马和邺郡太守,他为了有机会阅读医学书籍,到了当时的皇家图书馆任职。从此,他如饥似渴地阅读医学书籍,在20年的时间里,系统地学习了大量医书,同时,还认真地做了详尽的摘录,积累了大量的医学资料。后来,他在大宁郡时,当地气候炎热潮湿,百姓得了瘴气,十有六七难逃一死,他依照随身携带的验方施治,把许多即将死去的人神奇地救了回来。 宋朝诗人李虚己母亲失明,他旦夕舐睛不懈,二年后母亲的眼睛复明。 以上都是以孝为医的故事。 儒家文化讲究“百善孝为先”,孝道,最根本、最重要的首先是让父母过得好,要让父母健康,不仅孝身,还要孝心、孝疾,减少父母的病痛。被称为药王的孙思邈曾经说过:“君、亲有疾,不能疗之者,非忠孝也。”清代著名医家吴鞠通先生由于父亲重病救治不及时去世,他非常悲痛,于是决定弃文从医,最终成就了一代医科圣手。 我们孝敬父母,不只是吃好喝好住好就算孝敬了,通过自己的能力减少父母的病痛才是大孝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