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炳彩 孜孜以求为中医(走近国医大师(29))
伍炳彩近照。
资料图片
人物小传
伍炳彩,第三届国医大师,行医六十余载,一生孜孜以求。博览群书、博采众长,创新性地阐述了湿邪致病的九大特点,对湿病的诊断、辨证、诊疗形成了系统方案,受益患者数以万计。他注重中医传承,带教学生不下千人。
4月初,一场瓢泼大雨,当记者赶到位于江西省南昌市东湖区的江西省中医院时,伍炳彩教授刚和学生们会商拟定了一位长期低烧病人的治疗方案。
这一生,与中医结缘,伍炳彩的刻苦、奉献、淡泊,让人感动,让人钦佩。
终身学习——
“必须不断补充知识”
1940年8月,伍炳彩出生于江西吉安。伍炳彩幼年多舛,出生不久母亲就双目失明,8岁时父亲去世。童年的苦难,给了他坚毅的性格,也让他更能体会群众疾苦。
“由于家庭条件太差,我的身体一直不好,青年时期就得了高血压。因此,我立志学习中医,既为救己,也为救人。”伍炳彩说。
1960年,伍炳彩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江西中医学院,师从姚荷生先生,“先生于我,唯有多读书一事反复叮嘱。”伍炳彩回忆,有一次,姚先生到家里做客,进门就先打开书柜,看看他有什么藏书,最近又读了哪些专著。
好读书、读好书,成了伍炳彩坚持一生的习惯。单是一部《金匮要略》,他就翻烂了好几本;《汤头歌诀》更是背得滚瓜烂熟,至今仍能朗朗诵读。
在同事印象中,每到一地出差,一有空闲,伍老就一头扎进当地的书店,翻阅有关中医的读物,而且买起书来“毫不手软”。有一次,为了治好一个带状疱疹后遗症患者,他花了500多元钱买书。
博采众长,不拘流派。伍炳彩认为,学习中医,不仅要向古人学,精通古籍,还要向今人学,读时贤的著作。他熟读中医四大经典以及各流派著作。此外,他还注重向施今墨、汪承柏、蒲辅周、颜德馨等名中医学习,光做学习笔记和读书心得就超过了1000万字。
“到过外公家里的人,都会为他的藏书之多而惊叹。”既是外孙又是学生的省中医院血管科医生孙礼强坦言。
读书,开阔了视野和心胸;而不断的实践,则奠定了伍炳彩的医术基础。已经是国医大师,伍炳彩依然认为:“我不是神医,我还有很多病看不好,必须不断补充知识。”即便到了80多岁高龄,伍炳彩过去两年仍然坚持每周到书店采购,直到如今腿脚不方便了,才转向互联网书市。
培养人才——
“希望好中医越来越多”
传承精华、守正创新,这已经成为伍炳彩六十余载行医生涯的最好诠释。
伍炳彩创新性地阐述了湿邪致病的九大特点,深化了张仲景“肝病实脾”之论,提出了“肝脾相关”的理论,对湿病的诊断、辨证、诊疗形成了系统方案,并独创了益气化湿汤、枳壳芍药散、固本健身膏等方剂,受益患者数以万计。
在传统认识的基础上,伍炳彩将湿病致病的特点概括为广泛性、隐匿性、病程的迁延性、证候的迷惑性等9点。此外,伍炳彩对湿邪的诊断也非常精准,他总结了辨别湿病的“湿病七辨”,即辨小便浑浊、辨汗、辨身热足寒、辨口黏、辨面色、辨舌苔厚薄、辨脉濡7个方面,给临床上辨别湿邪致病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如果说,伍炳彩矢志杏林、治病救人是一种奉献,那么,坚守三尺讲坛,就是他默默奉献的另一种方式。
“中医博大精深,不乏治病的方法,却缺乏用中医药解决问题的人,希望好中医越来越多。”伍炳彩说,自己很幸运,入行时,江西的中医药在全国鼎鼎大名,培养出很多名医,得到他们的指点,让自己受益终身。
一直以来,伍炳彩也特别注重中医人才的培养,每年都要带大量的研究生、留学生、本科生。
每每回到教室,伍炳彩都激动不已,讲起课来常常慷慨激昂,声若洪钟。在教学中,伍炳彩强调一定要熟悉经典,如果可以正确地理解原文,在临床应用中一定可以起到很好的疗效。因此,他在讲课中很注重理论结合临床病例,注重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和应用,提倡学生多临床、早临床。
江西省中医院中西医结合主治中医师赖俊宇回忆,“在带徒过程中,伍老口耳相授,言传身教。常常自己诊断完先不开方,让徒弟诊断、开方子,等徒弟说完,自己再进行点评。”
作为第三届国医大师,第三、四、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伍炳彩先后指导了伍建光、周茂福、曾建斌、张莹莹、余建玮5名学术继承人。近年来又指导了多批优秀临床人才。60多年来,伍炳彩带教的学生不下千人,很多学生已经成为全国优秀教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博士生导师、珠江学者等中医药骨干人才。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