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杂志

中医入门:8种祛湿利水中药,除湿气,消水肿的

 
大家好,我是中医刘医生
今天给大家讲讲中医里面最常见的7中医利水祛湿中药!
一.茯苓
茯苓这味药简直再常见不过啦。
为什么茯苓这么常用呢?因为我们身体里绝大部分,都是水。
据统计,水占了我们成人体重的70%,婴儿体重的80%,所以,一旦我们身体里的水出现问题,生痰、生湿事小,严重的甚至会造成水肿、浮肿、腹水,这可就洪水滔天了,会严重威胁我们的生命。
而茯苓,是一味可以把多余的水排出体外的良药。
为什么茯苓有这个作用呢?
首先,我们得知道身体里多余的水,是怎么排泄出去的。
第一个,当然就是通过出汗,出汗可以排泄掉一部分水液。
另一个,就是通过排尿。那么尿是怎么形成的呢?
《黄帝内经》里说是“小肠之余液,渗入膀胱”,然后从膀胱排出体外。
那么,什么是“小肠之余液”呢?
古人认为,我们吃进去的食物、喝进去的水,会进入胃里,然后从胃里进入小肠。小肠会把有用的营养吸收走(脾的作用),然后把多余的废水“渗入”膀胱,把食物的废渣输送进大肠。膀胱排尿液,大肠排粪便。《针灸聚英》也说:小肠下口,泌别清浊,水液入膀胱,渣滓入大肠。
这些多余的废水,就是“小肠之余液”。
这些余液,会从小肠往前“渗入”膀胱,从膀胱而排出体外。这就是古典中医对尿液来源的一个描述,想学正统的中医,你必须这么记,把生理学那些肾小球过滤、重吸收等全部忘掉。
如果渗不进去,那么水就会停留在小肠内,甚至进入其他脏器,造成水液聚集,轻则形成痰饮,重则会造成水肿。
患了水液病,为何可以用茯苓利水呢?
首先,茯苓是多孔菌科的,它里面有很多疏松的小孔,这些小孔本身就有“利水”之象。体内多余的水液,可以借助这些小孔,渗入膀胱,那么液体就不会聚集泛滥了。
其次,茯苓是淡味的,淡味的东西,在五行中属于土,因为土的味道尝起来是“淡”的,没啥味。土有个特点,可以把水吸收,譬如把一碗水倒进土里,一会儿就渗下去了,所以这叫“淡渗利湿”,茯苓味淡属土,可以“淡渗利湿”,所以也可以把水排掉。
说的再直白一点,水多了,加点土就OK了,茯苓味淡属土,所以能治水。徐灵胎说:茯苓极轻淡,属土,土能胜水,令从膀胱以出,病渐去而不觉也。
所以不管是痰饮、水肿,还是泄泻,只要是体内水液出现问题,那么茯苓就有大显身手的机会。
二.猪苓
猪苓的功效,与茯苓大体相似,而且两味药物相似的地方很多,比如同属于多孔菌科,味道同样是甘淡的,所以,怎么理解茯苓的功效,你就怎么理解猪苓的功效。
至于猪苓为何这样取名,因为它是黑色的,成团的,看上去就像猪的粪便,所以叫“猪零”,就是从猪身上落下来的零碎的东西。
这个名字不好听,所以就改成“猪苓”。
猪苓切片后,看上去还是能接受的,黑皮白质,很好辨认。
所以遇到水肿、小便不利的,就和茯苓一起用吧。为了方便大家记忆,你就记住它属于多孔菌科,有孔可以渗水就行啦。
三.泽泻
泽泻,生长在水多的地方,福建、江西很多地方的水里、河里、湖泊中的浅水区,都有泽泻的身影。
泽泻的作用是治疗水肿、利小便,另外还能清除肾与膀胱中的虚热,治遗精等。
泽泻为何有这样的功效呢?
要明白这个道理,必须回到泽泻的生长环境中去寻求答案。
泽泻,用的是泽泻的块茎,前面说了,泽泻生长在水里,它的块茎整天泡在水里,但是它还能存活的好好地,这说明一个问题,泽泻不怕水。
长期在水中生活,它的体内必然有对抗水湿侵渍的能力,否则它早就被浸泡的烂掉了。因为它能对抗水湿,所以它的根挖出来后,并不腐烂。
古人正是通过这个大胆的设想,才用泽泻去治疗水肿的病人,结果神奇的发现,水肿的病人吃了泽泻后,居然能排尿了,尿一排,水就消散了,身体不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