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杂志

仅两个穴位,就让瞧不起中医的老外彻底折服!

 

中医西医,孰优孰劣?这个问题争论了两百年,至今尚未停歇。

中医在我国已近有几千年的发展历史,尝百草的神农,用四诊法治病的扁鹊,被称为“药王”的孙思邈,著有《伤寒杂病论》的张仲景,以及花费27年写出《本草纲目》的李时珍,他们都为中医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西医正式进入中国只有不到两百年的时间。中医和西医的起源、理论基础、检查方法、治疗方法尚且有着千差万别,各自擅长的方向也不一样,真的能比较出个高下吗?难道不该是各取所长,造福一方最重要吗?

记得多年以前,在一次旅行途中,跟我同一节卧铺车厢里的一个白人小伙子胃痛难忍,车上的医务人员给他吃了药,但他仍痛得蜷着身子。医者父母心,出于本能,我立即上前询问,得知我是中医,小伙子有些嗤之以鼻。我平素不太与人争论是非,遂未予理会。

这时,我让他趴下,掀开他的上衣,用手按其至阳穴,小伙子马上感觉痛不可触,接下来,我用拇指按住他的至阳穴,一边朝里用力,一边做圆圈状按揉,同时让他做腹式深呼吸,以活动胃部。因为不方便艾灸,所以又在他的双侧足三里按揉了5分钟。5分钟后,他就坐了起来,说:“哎呀,我好了,真的不疼啦!”甚至连他自己都有些不敢相信的样子。我说:“好了就对了。到家了你再灸一灸足三里,巩固一下疗效。”为什么要他自己灸足三里,是因为我看他的脸上一派寒象。

这下他除了一个劲儿地感谢我以外,估计心里应该敬佩中医的神奇了吧。言归正传,《黄帝内经·灵枢经》说:“胃者,太仓也。”也就是说,胃是人体这个国家的国库。饮食不节,饥饱失常,冷热不适,情绪波动,都可能影响胃的功能,导致胃病,如胃痛、胃胀、食欲不振、食欲失常、呕吐等,最主要的就是胃痛。有胃病当然要取足三里这味大药了,不管急性还是慢性,不管寒、热、虚、实,取足三里按压,肯定有效果,当然,必要的时候,还需其他穴位或其他方法辅助。对于慢性胃痛,在人体上取3味药就足够了:双足三里、双胃肠点、中脘,一共5个高升点。足三里和胃肠点每天每处以手指按揉8分钟,中脘以食指、中指和无名指并拢按顺时针方向轻轻按揉,按揉中脘,体内会有痛感,这正是胃里积食和气血阻滞之处,需要我们慢慢把它揉开,促进胃的自我修复。

调理过程中,一定不要急,慢性病就要慢慢治,贵在每天坚持。急性胃痛来得快,但去得不一定也快。治疗急性胃痛,有个一用就灵的高升点,我将其命名为:快胃点。这个高升点在脊椎上,至阳或灵台穴位置,也就是说,它可能在至阳穴上,可能在灵台穴上,也可能在两穴之间,这要因人而异,需视压痛点而定。按压这个快胃点,对治疗急性胃痉挛、胃痛有特效,短则3-5秒钟,长则3—5分钟,立即止痛。至阳在第七节胸椎突下凹陷中,灵台在第六节胸椎棘突下凹陷中。至阳,就是阳气到了极点的意思,使用如此强劲的阳气之穴,自然能散寒温胃。另外《黄帝内经》说:“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至阳,就是阳中之阳,就是心;灵台也是心,《会元针灸学》说:“灵台者,心灵之台也。”胃和心之间有一条支脉连着,很多急性胃痛都是由于这条支脉气血不通,通过按压位于至阳和灵台之间的快胃点,能够迅速打通这条支脉。

事实上,我们每个人的身上,都有一些或大或小的隐痛与暗疾,只是因为平时不以为意,而疾病发作时,正是身体向我们发出的呐喊,我们如果忽略了它,平常不多加关心爱护,必将再次遭遇疾病。相反,如果我们能够根据身体的暗示信号及时做出调整;那我们就可以把健康牢牢握在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