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杂志

中医是否讲道理?

 

【免责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编者按

何谓理?

《说文解字·玉部》解:“理,治玉也”玉是有纹理的,玉最讲究顺纹理而治,引申为事物的条理、道理、原理、真理和规则,有时亦涵藏规律之意,在某些语境下甚至与“道”相通。

道与理之别

◎道尽稽万物之理

道与理,是古代哲学中一对重要范畴。关于两者的关系,《韩非子·解老》篇指出:

“道者,万物之所然也,万理之所稽也。理者,成物之文也。道者,万物之所成也。故曰:‘道,理之者也。’物有理不可以相薄。物有理不可以相薄,故理之为物之制。万物各异理。万物各异理而道尽稽万物之理。”

就是说:“道”是宇宙本原,是世界万物之“所以然”的内在总规律。“理”则是道在万物的具体体现,各种不同的事物,各具自身特殊的理。但各种事物的特殊理,又共同体现或吻合于作为宇宙根本规律的道。所以说“道尽稽万物之理”。朱熹《周易本义·序》亦有相近的概括:“散之在理,则有万殊;统之在道,则无二致。”

◎道简而理详

道与理的另一区别是道简而理详。

关于“理”之详,戴震的认识又较朱熹精到。他认为“理者,察之而几微必区以别之名也,是故谓之分理。”(《戴震全书·卷六》)即是说,“理”是对事物内在规定性的区分与识别,是察微而知详的,每一具体事物都具有特殊的规律,明“理”就是察其详而明其区分,简而言之就是“理即分理”。他还认为“理为条理”—

“在物之质,皆有文理。??盖气初生物,顺而融之以成质,莫不具有分理,则有条而不紊,是以谓之条理。”

“理为条理”可说是“理为分理”的逻辑延续,有区分的各事物之间必然存在其自身的特征、演化秩序和类别的关联。戴震的“理”已近似于现代科学所言之“理”了,而为科学研究提供了思想基础。

关于道之简,《周易·系辞上》说:

“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

这里的“易简”可理解为“道简”,即人们常说的“大道至简”。“道简”至少包括了以下内涵:

其一、简单演化复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是这种模式,“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也是这种模式,万物分别源于至简的“道”或“太极”。

其二、简可驭繁。基于复杂由简单演化而的前提,逻辑上就可执简御繁。

其三、简则易知。“易则易知,简则易从”即言“道”或者说“规律”是很容易懂的,是普通百姓都能明白的,因此也易掌握与运用。最幽深的道理,往往有着最朴素的外表,体现为最简约的形式,如中国的太极图、爱恩斯坦的E=mc^2这个公式。即所谓“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

简而言之,条分缕析是理,贯通妙悟为道,道可统理,理从属于道,是道的具体化,道与理,反映的是普遍规律与特殊规律不相分离的辩证关系。因此,两者常合称为“道理”。

格物致知

古人穷理通道的方式是“格物致知”。

何谓“格物”?程颐认为:“格,犹穷也;物,犹理也。犹日穷其理而已矣。”(《二程遗书·卷二十五》)因此,“格物”就是穷究万物自然而然之理。从以地球为视点的太阳为什么有东升西落,月为什么有阴晴圆缺,到火为什么是炎上,水为什么说润下,中药的花叶为何多能发散、藤多能舒筋……都在穷理之列。

何谓“致知”?朱熹说:“致,推极也;知,尤识也。推及吾之知识,欲其所知无不尽也。”(《四书集注·大学句章》)即以自己心中之知去学习推究万物之理而致穷尽。

致于“格物”与“致知”的关系,朱熹接着说:“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要做到致知,必须先格物。《现代汉语词典》将“格物致知”解释为:“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这基本上就是我们所说的科学的观察与分析方法了。无怪乎“科学”二字在中国的最早翻译就是“格致”这两个字。

“格物”与“致知”的关系还可进阶。朱熹认为:“格物,是物物上穷其至理;致知,是吾心无所不知。格物,是零细说;致知,是全体说。”《朱子语类·卷十五》,即格物是一事物一事物去获取知识,是知识在量上的积累;致知,是内心所有知识的贯通,是认识上质的提升,即学进乎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