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杂志

中医学论文_深刺下关穴配合烧山火治疗风寒型三

 
文章目录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

    1.2.2 中医诊断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2.1.1 取穴

    2.1.2 操作

2.2 深刺烧山火组

    2.2.1 取穴

    2.2.2 操作

2.3 疗程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

    3.1.1 简化麦吉尔疼痛问卷评分McGill

    3.1.2 疼痛发作频次

    3.1.3 实验室检查

    3.1.4 红外热成像技术

    3.1.5 中医症状积分

3.2 疗效评价标准

3.3 统计学处理

3.4 结果

    3.4.1 两组治疗前后简化麦吉尔疼痛问卷评分(McGill)比较

    3.4.2 两组治疗前后疼痛发作频次比较

    3.4.3 两组治疗前后在红外热像下观察下关穴温度变化

    3.4.4 两组治疗前后血浆神经递质比较

    3.4.5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3.4.6 两组临床总疗效比较

4 讨论

文章摘要:目的:观察深刺下关穴配合烧山火治疗风寒型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与机理探讨。方法:选择本院2019年12月—2020年12月收治的风寒型三叉神经痛患者4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普通针刺,治疗组采用深刺下关穴配合烧山火,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简化麦吉尔疼痛问卷评分McGill(VAS评分、疼痛分级指数PRI评分和现有疼痛强度PPI评分)、疼痛发作频次、神经递质含量[血浆P物质(SP)、血浆β-内啡肽(β-EP)、血浆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物质(CGRP)]、红外成像技术和中医症状积分。结果:McGill(VAS评分、PRI评分和PPI评分):治疗后,两组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疼痛发作频次:治疗后,两组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浆β-内啡肽均较治疗前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血浆P物质、CGRP含量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红外成像技术:治疗组即刻温度较治疗前明显升高,5 min、10 min、20 min和30 min后温度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对照组温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显然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症状积分:治疗后,两组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深刺下关穴配合烧山火手法治疗风寒型三叉神经痛疗效显著,疼痛发作频次减少,疼痛程度明显减轻,总有效率较高。此方法通过降低被致痛物质(P物质、CGRP)的含量、增加其有镇痛作用的神经递质(β-内啡肽)含量从而发挥了强大的镇痛作用。

文章关键词:

项目基金: 上一篇:中医学论文_脐针治疗心肾不交型失眠症临床研究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