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汉语教材中的中医文化元素
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国际汉语教材中必然包含有中国文化的元素。作为一种典型的中国文化符号,对中医文化元素的考察和分析,可以深化认识,促进汉语国际教育和中医跨文化传播的持续健康发展。本文以国际汉语教材中的中医文化元素为对象,对相关词汇的等级与专业性、语言点的专业特殊性、课文内容的代表性与适宜性,以及中医文化的层次性等分别进行梳理,查找问题,分析成因,并从跨文化传播的角度,提出中医文化融入汉语国际教育的教材编写建议。
一、学科融合视域下的中医文化与汉语国际传播
对于中医、中餐、功夫、京剧等中国文化符号,各种层次和类型的国际汉语教材大多有所涉及。交际功能是汉语教材编写的重要考量指标,话题是语料选择和教材内容呈现的主要方式。从功能与话题的角度来看,健康与医疗比较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而且存在着较为显著的中外文化差异,所以不仅是国际汉语教材的适宜话题,也非常适合进行跨文化能力的培养。
在普通汉语教材和中国文化类教材中,中医文化元素时有所见。随着中医教育国际化的深入,还出现了多部中医专业汉语教材。普通汉语教材和中国文化教材面向一般的汉语学习者,中医专业汉语教材则主要针对以中医为专业或职业的汉语学习者。在课程目标、教学要求与内容等各个方面,三类教材中的中医文化元素均有所区别。文化具有层级性,国际汉语教材里的中医文化也因此而呈现出不同的层次、方式与内容;不管是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的二元分类,还是物质文化、技术文化、制度文化、观念文化的划分类别,都需要适应学习者各自的汉语基础与母语文化背景。
在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的总体语境中,突破专业领域的界限,实现跨学科的融合与融通,已成为一种普遍趋势。对于国际汉语教材中的中医文化元素,既可在语言教学的层面加以审视,也能从话语特性和专业属性进行观照,跨文化则是衡量其内容适宜性和传播有效性的应有视角。
二、不同类型国际汉语教材中的中医文化元素
1.普通汉语教材。从数量上看,普通汉语教材远超中国文化教材和专业汉语教材。在初中级阶段,大多编排了健康和医疗话题,中医文化元素也有一定程度的体现。我们对4 个系列共24 本教材进行了统计,包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的《汉语教程》系列、《发展汉语》系列、《汉语会话301句》和高等教育出版社的《体验汉语》系列。这些教材涵盖了长期和短期用途,综合、阅读、听力和口语各种课型,以及系列配套与单项技能类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词汇和课文是国际汉语教材的基本版块。24 本教材共出现健康与医疗相关词汇71个。在全部词语中,仅出现一次的为55 个,占77%;1-6 级词汇24 个,占34%,超出大纲的占66%;[1]中医专业词汇9 个,占13%,西医词汇3个,占4%,其余59 个则属于中西医通用词汇,占83%;所有词汇基本上是全民常用词汇,专业性不强。课文方面,话题和场景都是日常性的,都采取非专业性视角,即便明确以中医中药为主题,也都使用普通汉语的表达方式,显示不出中医话语的专业特殊性。总之,普通汉语教材对健康、医疗话题的关注,都出于日常语言交际的考虑,其着眼点并非中医,对中医文化国际传播所起到的作用也极为有限。
2.中国文化教材。中国文化的内涵非常丰富,教材所涉领域也比较广,从体例上看,一般会确定大致的分类框架,然后在各个类别中分别加以阐述。作为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教材多从文化史的角度,概述中医药的历史发展脉络、基本理论,或以通俗的形式,介绍中医民俗和古代著名的医家、医著等。教材间的主要差异在于中医药内容的类别归属。如韩鉴堂编著的《中国文化》(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1999 年版按自然课序编排,设29 个专题31 课,“中国医药学”为独立的一课;2018年版中,“中医药学”则被列入“文明成果”的大标题之下。《中国文化常识》(华语教学出版社2007 年版)把“中医中药”放在“中国人的生活”而非“中国古代科技”里,与“中国传统服饰”“中国饮食”、“中国民居”等并列;《中国历史常识》(华语教学出版社2007 年版)以史为纲,在秦汉时期中介绍张仲景和华佗。王顺洪编著的《中国概况》(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年版)在“中国的科技”章目的“古代科技”节目下,介绍“医学药物学”。程爱民主编的《中国概况》(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8 年版)于“科学技术”之外,设“医疗卫生”一章,下有“中国传统医学”专节。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