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杂志

经营散文也要望闻问切与肆意妖娆有关的题外话

 

中医瞧病,一般都要通过望闻问切来诊治,之后再进以药石除疾祛病,调养将息,最终达到治愈。散文创作虽不要求中医之功效,但要成就一篇完整的文本,似乎也可通过中医祛病的途径望闻问切来实现。下面结合我的散文集《肆意妖娆》谈一点体会,不当之处请各位师友多批评。

望:适时完成对生活的体察

文学创作的源泉是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在对生活深入观察、体验的过程中,创作者的认知能力、情感维度、价值取向等等迅速集结,初步完成对某一主题的提炼,有了这种对生活的真切体察,与主题相关的一些文学元素次第呈现,然后再把这些从生活中捕捉到的素材整理筛除,结构一篇散文(包括诗歌和小说)就会成为可能。

在多次去呼伦贝尔草原的游历中,我就总有一种要写写它的冲动。有一次五一节过后,我走进呼伦贝尔,在辉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片河谷湿地的水泽里遇到一群大天鹅,正在融化的辉河周边尚存着大面积的残冰,成群的大天鹅翩然飘落,宛如天使降临人间。我们悄悄地向它们接近,为了不吓着它们,还能看清它们的姿容,留下它们的倩影,我端着照相机贪婪地拍着。那是我对呼伦贝尔的一种新认识,先前我的心里或者说印象里只有骏马和牛羊,成吉思汗迎娶孛尔帖,阳光下的勒勒车,毡房里的马奶酒……这次意外邂逅大天鹅,我以一个癞蛤蟆的心态凝望着那片银白的生物,不断调动着自己那点儿匮乏的文化经验,我想到很多,想起草原的今昔,再联想到眼前的草原生态,波澜瞬间在心底涌起,遂作《在呼伦贝尔约会天鹅》一文。这里我要说的是,这篇小文不是什么游记,也不是单纯的即景式表达,它确是我多次深入草原积淀起来的一点感悟和思考。可见,没有深刻的人文思考与观察,没有一种怀着探求的逡巡——“望”——你是无法透过表层看到生活的肌理,也就是说,如果没有“望穿”的能力,你就无法准确地表达出你对现实的独特观照。

闻:接八方风雨润泽心灵

再辽阔的天空都能尽收眼底,可再博大的视野也有看不到的地方,这就是眼睛的局限,或曰盲点。这时候,我们就需要耳朵和鼻子的“补充功能”来完善和丰富“望”的片面。在对社会生活的广泛了解和体验中,我们必须要有敏感而准确地接受外部世界的能力,把世界纳入到我们的思维想象和情感当中。大到关注人类总体的命运,小到个体灵魂中寂静的角落,借以升华我们的心灵层次,结构生命,浇筑块垒。《在音乐中流亡》、《苹果为心儿甜》、《水果物语》等篇什中,我都是侧重从倾听和感觉中来理解和接纳生活的,尽管都是直观上的或者说主观上的感受,里面都表达出了我对个人生活阅历、艺术倾向的诗性体察。苹果从实物进入意象后,悦目不如嗅觉来得更直接。“闻”是比看更致命的生理需要,果香的诱惑超越了它色泽明艳的外观。通过“闻”,中医了解到的患者信息直接抵达他的经验判断,这就比“望”更能察觉到来自客体的“风吹草动”。我们可以从此获得一种启发,那就是创作前或创作过程中,我们可以尽情接受八方风雨,也就可以捕捉到大千世界的缤纷和绚丽、苦难与不幸。

问:对话实际上是最好的人间状态

问,主要的对象是人,也可以是人间万物。万物有灵,最高级的灵长动物就是人。和中医不同,作家通过“问”了解大千世界,其实也是在问我们自己、了解我们自己。问,事实上是最恰切的人类生存状态,在一“问”中,我们从万千疑难中求得答案,从对事物的关切中表达爱和善意,在交流中消弭矛盾与世界达成和解……

我写散文很多时候都是通过不露声色的垂问和追问拿到生活中的不同信息,比如我写《比心还深》《诗人的自杀倾向》《出卖荒凉》《历史的温度》等文。我们的写作,实际上就是因为我们对这个世界充满疑问,然后通过文字试图寻求答案。无论是“什么比心还深”“诗人的自杀之谜”“我们为什么要出卖荒凉”,还是“我们身边的历史地理境遇究竟能给我们带来什么”,等等,这些答案似有似无,飘忽不定,不清晰,不确定,它让我们困惑,使我们产生烦恼,让我们不断努力地探求生活的意义。或许文学的魅力正在于此。

人生没有标准答案,它要求每个人按照自己的方式去探索。我的一个朋友不幸罹患肝癌,每天浸泡在痛苦之中,他不绝望的原因先是因为家人和医生极力瞒着他,他觉得不是绝症还有望治愈。时间长了总也不见好转,他才开始怀疑,让妻子打电话给医生,不得已告知了他实情。许是已经有了心理准备,这回面对绝望他反倒冷静下来,寻求积极保守的治疗。目前他的状态一如常人,注意饮食,适时运动,医生告诉他还能再活5年。活命是一种本能,接下来他没有为了保命而啥也不干,而是尽量忘记患病,热心公益,走湖骑车下象棋,社区爱心捐助他也参加。原来积极的人生是可以预见的,只要我们能够坦诚面对命运的挑战,人生的下一站是可以预期的。

上一篇: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