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杂志

中医针灸教学模型及仿真训练系统的研究进展

 

0 引言

在我国传统中医学中,针灸治疗学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且在过去很长的一段历史中,针灸学术得到不断传承和发展。中医针灸于2010 年11 月16 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1],这标志着中医针灸迈出了走出国门的第一步。

中医针灸的学习是个漫长艰苦的求知过程。首先要阅读大量相关针灸书籍,掌握相关系统的理论知识。针灸经络图和针灸铜人模型的出现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学习者对腧穴定位、经络走向记忆理解的困难,大大地提高了教学和学习效率。中医针灸手法的操作训练一直以来都是学习的重难点,因此从古至今出现了许多用于针灸手法和教学训练的模型和方法[2]。如何能更系统、高效地提高初学者的学习效率和训练其针灸手法,一直是学者研究的重点内容。本文主要总结针灸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模型和模拟训练的方法,以及新技术在中医针灸教学训练方面的应用,旨在为更多的研究学者设计和开发一个高度符合临床教学需求的针灸仿真训练平台提供参考依据。

1 传统的针灸教学模型

1.1 针灸腧穴图及铜人模型

现在存留的古代针灸图多为腧穴图,又称《明堂图》。唐代药王孙思邈绘制的《明堂经穴图》,即《明堂三人图》参考了官修的《明堂针灸图》和甄权编撰的《明堂人形图》[3-4]。《明堂三人图》是现存最早的有文字记录的彩色腧穴和经络图,由仰人明堂图(如图1所示)[5]、侧人明堂图和背人明堂图3 幅图组成,对唐宋以后产生的明堂图的演变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图1 孙思邈绘制的仰人明堂图[5]

北宋针灸名医王惟一设计、铸造了历史上第一个针灸铜人“天圣铜人”[6-7]。该铜人体型与正常成年男子相同,有14 条经脉和657 个穴位标注,每个穴位都是一个大小仅为一根银针进出的小孔。王惟一还编撰了《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一书配合铜人用以指导针灸的学习。铜人的创制和《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的编著是形象教学的启蒙,强调“传心岂如会目,著辞不若案形”,对针灸学的传承和发展有着重大的贡献[8],由此开创了在铜人模型上进行针灸手法考核的先河。虽“天圣铜人”不断经历演变与发展,但与之相比,现代针灸模型的形态和功能并未发生太大改变(如图2 所示)[9],仍应用于传统针灸教学和考核中,并且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与《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中绘制的《明堂图》和《明堂三人图》相比,铜人模型可更加立体直观地展现人体奇经八脉的具体走向和腧穴的位置名称,给空间想像能力较弱的学习者带来很大的帮助。尽管铜人模型在传统针灸中长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但铜人模型也存在自身的缺点,比如对于未知穴位的查找较为困难等。

图2 现代针灸铜人模型示意图[9]

1.2 针灸手法训练模型

针灸手法是一名针灸大夫的基本功[10],扎实熟练的手法对提高针灸的疗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针灸手法训练需要练好指力和指感,这样才能在辩证正确、取穴恰当后下针得气效果好。

陈耀南[11]认为在传统针灸训练的最初阶段,应先练习捻转,再练提插。可用棉花扎一个小棉球,外用3 层纱布包裹,形如小灯笼[如图3(a)所示]。朱安宁等[12]认为针灸训练最重要的也是指力练习,可采用纸垫练习法[如图3(b)所示],将粗纸剪成手掌大小备用,30~50 页不限,将粗纸上下贴紧用线包扎,练习时需要手腕悬空,以三指夹持针柄,进针时手指捻转,用力做回旋式,并行少许推进之力,使针洞穿纸垫,且保持针身不弯曲。

图3 传统针灸指力和手法练习示意图

针灸基本功练习一段时间后,才能在自己或者同伴的身上进行简单穴位的针刺练习[10,13],体会在真实人体上行针的不同力度和感觉。毋庸置疑,在真实人体上的针灸训练才是提升针灸手法最好的方式,但对于一些特殊的穴位,一旦操作者出现穴位的误取或错误的手法,会使患者受到伤害。

为了训练的安全性和提高训练效率,胡玲等[14]设计了人体特殊部位腧穴仿真针刺平台,如图4 所示。以医用硅胶为材质,制作人体特殊部位的模型,并用单片机设计电路系统,检测毫针刺入穴位的深度,提醒操作者谨慎行针,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际针刺操作技能。类似的仿真设计还有王云景等[15]设计的针灸训练模拟人,在传统的医用硅胶模型外层套上了一层仿真“肉皮”,用以增强真实感。此类设计虽能使学习者很好地掌握穴位定位等基本知识,在一定程度上辅助学习者进行针刺训练,但对实际的进针操作力度及入针角度等并无过多仿真训练。

上一篇:改进DS证据理论在中医诊断模型中的应用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