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杂志

北京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不同模式急诊能力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简称“规培”)源于1993年,是指医学专业毕业生在完成医学院校教育之后,以住院医师的身份在相应的医院进行系统性、规范化的培训,目的是提高临床能力。1993年卫生部印发《关于实施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试行办法的通知》,此后各地区的医院开展了不同规模、不同水平的规培探索,并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做了相关的分析和展望[1-2]。2014年8月《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管理办法(试行)》出台,这标志着我国规培工作进入新的里程。为深化北京市中医规培教学改革、教学管理,加强规培课程建设、标准研究,带动基地各科室培训内涵的提升,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整体提升全市规培质量。在北京市中医管理局的组织和评定下,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急诊科、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急诊科和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重症医学科成为北京地区急诊规培工作管理优、教学优、效果优的“三优”教学团队。在规培的管理制度、教学方法等方面,各团队形成了不同的培养模式,介绍如下。

1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培养模式

1.1 名老中医经验传承工作与规培教育相结合 名老中医经验传承工作应该贯穿中医教育的全过程。姜良铎教授是首都国医名师、国家级名老中医,卫生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从医四十余载,医术精湛,在发热性疾病、病毒性疾病等以及内科疑难病症的诊疗方面有丰富的经验且疗效显著,素以解决疑难病症而著称。创立了状态医学理论[3]、胚芽促健康动力理论[4]和排毒解毒调补养生理论[5-6],提出“通则不病,病则不通”的生物管道学说[7]。姜良铎教授是中医急诊学的学术带头人,在历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发挥重要作用,提出急症“正气虚于一时,邪气暴盛而突发”的发病理论,倡导急诊辨证重视正邪关系,以虚实为纲,把握虚态、实态、虚实夹杂态等“三态”关系,对中医急诊诊疗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东直门医院急诊科“三优”教学团队充分重视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的引领作用,积极开展名老中医授课、常规带教查房、教学查房、名老中医查房、病例讨论等规培能力培训,形成了规范化的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急救能力培训的示范团队。

1.2 优势病种研究与规培教育相结合 脓毒症是微生物及其毒素引起的全身反应综合征,常伴发脓毒性休克和多器官功能衰竭,病死率在28%左右。国外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脓毒症的病死率已超过急性心肌梗死。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急诊科多年来始终围绕如何提高脓毒症中西医结合临床疗效这一棘手难题,以明确脓毒症中医病机特点、证候特征,揭示中医药疗效作用机制,构建中医辨证论治体系,完善与优化中医诊疗方案为主要研究方向进行积极探索和深入研究。2015年成立了北京中医药大学脓毒症研究所,围绕上述关键问题,开展规范化、系统化的深入研究,为中医药防治脓毒症提供有益的理论指导,为有效方剂的研发和中医特色疗法的制定提供可靠的临床依据和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为中医诊疗方案的推广应用提供有利的技术支撑,提高中医药防治脓毒症临床疗效。有针对性地开展一系列相关工作,经过相关人员的不断努力,取得了很多成果。将中医脓毒症研究所的研究工作与规培教育教学工作相结合,既培养了带教老师,也使学生有所成长收获,有助于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探索可持续发展模式。

1.3 编写相关教材、开设相关选修课程 东直门医院急诊科作为主编单位,编写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急救医学》《内科常见病规范化诊疗方案》及“十三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急诊学》等国家级规划教材,体现中医急诊教学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面向规培医生开设《中西医结合重症医学》选修课,课堂讲解急危重症的病情评估与转运、常用急救药物及中成药的规范化使用、风温肺热病的证治规律进展(状态论治肺炎)、营养评估与支持治疗(脾主运化,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脱证的辨证施治、清气与浊气的故事(动脉血气分析)、肺主呼吸与呼吸的延伸(氧气与机械通气)、脓毒症与中西医结合诊治进展、络病与血证的辨证施救(凝血与纤溶机制)、急性外感热病辨治三期二十一候等内容,引起了规培生的浓厚兴趣。

依托北京中医药大学实训教学基地,开展急诊急救技术培训,增加了实际操作机会,加强理论与临床实践技能相结合,培养出一批既会动脑又会动手的合格中医急诊人才。

上一篇:中西医的哲学基础差别
下一篇:没有了